人还没到,声音先到了,“听说昨天来了一个新记者,哪里呢?我都没见着。”
沈博气喘吁吁把包放下,又推了一把眼镜,这才看清坐在不远处的崔余。
崔余已经站了起来,和沈博打招呼。
“啊,你好你好,崔余是吧。”沈博道:“昨天我跑新闻去了,没能见到你,回来已经很晚了,听说来了一位新记者。”
沈博十分热情,已经朝崔余走了过去,伸出手来。
崔余赶紧和沈博握了手,“你好,沈记者。”
“叫我沈博就可以。”握手之际,沈博扫了一眼崔余桌上的报纸,上面已经写了很多东西。
他转头看向杨兴安,知道这是杨兴安要求写的,咧嘴笑了笑,又走回自己的办公桌。
沈博把包里的东西掏出来一些,又从桌上拿了东西放进去,背包还没背上,就转头叫崔余:“走吧。”
崔余抬起头,指指自己:“我?”
“嗯。”沈博已经背好了包,“你不是得学怎么跑新闻吗?走,正好要出去采访。”
崔余立刻站了起来,可又想起手头还有没做完的作业。
“那个回来再做也是一样的。”沈博道,“做记者的,哪里有比跑现场更重要的?走了,快点。”
崔余把笔放下,看向杨兴安,杨兴安自始至终没有抬头。
还好张苗苗开口了,“先去吧,回来再写。”
“好。”崔余赶紧收拾东西,然后跟了上去。
她背着报社发的工作包,里面是采访日记和钢笔,铅笔等。
出门看见沈博已经等着了,才发现自己没有自行车。
“你没骑车?”沈博问。
崔余摇头,“没有。”
“一定要骑。”沈博说,“自行车方便很多。这样,今天我带你。”
路上,沈博一边骑车,一边向崔余介绍。
“你看到咱们的报纸没有?”
“看见了。”
“咱们报纸就那么大,四开四版的小报。清城地方小,没啥可写的,印刷也紧张,咱们现在还是周刊,每周一出报。报社现在有意想做周末报,但苦于人少,实在忙不开。不过还好,在招人,这不就把你招来了,估计很快,周末也要出报了。”
崔余点点头,这几年大家读书读报的热情高涨,报纸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邮政局门前排队订报的,总是那么一大长溜。尤其是周末报的流行,大家在茶余饭后开始注重精神娱乐生活,很多报社都出刊了周末报,不过大部分都是省城的大报社,下面县城里出周末报的,还真的不多见。
沈博好像看出了崔余的疑虑,笑着问:“你是不是在想,一个县城,出什么周末报啊。我和你说,咱们的格局要打开,你不是清城人,不知道这几年清城发展的多好。咱们今天要去的地方,就是清城刚规划好的新产业园区。一会儿你去看看就知道了,以后啊清城的发展,不能想象。”
崔余这些年一直在省城,也没有关注过清城的发展,今天听沈博这么一说才明白。
跟着沈博一路颠簸,崔余从自行车上下来,感觉屁股疼得都要裂开了。
“这路不好走吧。”沈博笑着看向崔余,“你看这一大片,是不是很荒凉?”
崔余点头,“是,这已经到了县郊了吧。”
“何止县郊,咱们现在到了镇上了。”沈博说,“这是青禾乡的青禾镇。前面就是新规划的产业园区。走,我带你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