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对自己认知不清到近乎狂妄的那类人。我知道我不喜欢很多东西,只是在此基础上仍会好面子地试图接受许多传闻很好的作品,明明内心毫无触动,还要机械地扫过那些字符翻到下一页,一次又一次,直到看尽,直到尾页的空白映入眼帘,我就像被困在剧场的幽灵,沉默着,又没什么好共情的。
便是这样的佯装努力,我到底没看进去多少好书。
用高级些的措辞解释就是“人生苦短,想尽量让自己看些愉快的事物”,但说真心话,我不是那块料。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我也试过找点理由,严谨地去分析过是否是时代差异文化差异、抑或文风不同观念不同,但其实没那么复杂的,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喜欢的东西里有名气的占比总那么高,也难怪我常常怀疑自身审美很可能出了大问题了。
当然,没有什么作品是能夺得所有人欢喜的。
我就是总觉得自己离那样的“文艺范”还差一点,这距离不远也不近,近到我按部就班看遍也能知道那些书为何吸引人,说得出几分好,远到如果面前放了一本名著和一本轻小说,我绝不会选择内涵更丰富的那本。所以很无奈,我知道或许随着视野扩展自己能读出多点名堂,但谁知道这不是自己的棱角被社会打磨得更圆滑了?要知道人的本性不大会在长大后更改,所以改变的可能只是我不再敏锐,开始失真。
是了,最初的最初我好像是因为这个悲伤,然后感到了无生趣。
时间的魔法不会使我往传统文学更近一步,于赏析评论上我只能做到套公式地叭叭几句“因为诗人怀才不遇……热爱大自然……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返璞归真这几个字也和我无缘,因为我显然至今也没改掉时刻想哗众取宠的臭毛病。至于俗,我似乎也没那么俗,起码没有俗到可以用文字讨人开心的样子,我只是心理上有些俗,那种自视清高又有着点自卑自轻的俗。
这样看实在是太普通了吧,除去一些自己都摸不着头脑的无法很好具象化的苦难,我也只是那样普通的人类。所以我觉得没劲,就像我知道我也没有那么喜欢写东西,我什么都不喜欢一样。
我想起从前一个朋友说的,神爱所有人,神也不爱所有人。
所以我不喜欢做任何事,我也可以爱做任何事。
但是他说他不会再劝我了,让我稍微有点可惜,因为按照小说套路,在看完电影后我会大受感动,然后疯狂地写起来。
在我确认对一件事不敢兴趣之后,反而可以很冷静地处理。只是我没想到他会那么认真地找过来,也没想到他会让我自己自由选择。按照小说一般套路,我在大约两三千字后就会重新考虑不再写文这个宣言的正确性,我本人无所谓的,这种剧情虽然老套但也较为经典。
从前我也对不同人说过我不想写文了,有熟悉的有陌生的。
但是隔个几天我总会继续开新坑。
他去买了爆米花,两桶,挺香的。漆黑的电影院内我看不到他坐在哪里,电影有点无聊,唯一让我觉得没白花钱的就是那些经典的摄影镜头,起码很漂亮。单说剧情的话我或许更喜欢看原版小说。虽然我一直觉得自己不算喜欢写小说,但这和我喜欢的文学形式偏向文字并无关系。
当电影散场我看他明显情绪较为激动,或者说带点激动后的空虚。
我猜他已经忘掉我们开始是因为什么过来的了。
他问我要不要在假期一起去玩。
我有点震撼,他看着不像喜欢出去玩的。从前每一次我们出去都是找个大排档聊天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