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可以找一些没去读书的世家公子来?”陆篱乐率先想到世家子弟,他们大多有一定基础,也都受家规约束不会贸然失了规矩,思想上也会更尊重叔父。
“教他们不如教常住在这里的百姓,他们家中不缺少书籍,有不会的还能向卫学中的先生请教。”润涵有不同看法,世家子弟并不缺少书籍,只要他们想学家中总归有法子。
叔父既想做善事不如教导普通人家的孩童,一张白纸更容易向他们传达叔父的想法。
周佑安对此则有不同看法。
“若公子想招收更多人,或许可以从军中挑选,世族不缺书籍家中也易娇养,把他们聚在一处恐有风险。
城中百姓多为白丁目不识字,要教他们读书多半要从认字教起太过耗费心神,公子来此是为了采风,开春后这里的风景值得一赏,是别处所没有的。
若是从识字开蒙讲起公子怕是要投入过多精力,公子还是要以自己为先。”
周佑安也提出自己看法,军中兵卒数量庞大,若是沈诺希应允他可以为她从中挑选出最合适的人。
沈诺希刚才一直默不作声,她和周佑安有相同的顾虑,世家子弟虽有一定学识可他们背后家族势力不容小觑,且不说她的身份如何,就是为了这些世家子也会有人铤而走险。
甘州卫不似内陆往来之人皆有牙牌,就算想作恶也有颇多顾及,这里除了大明百姓外还有许多外番探子,把这些孩童聚在一处风险远大于收益。
同样百姓也不是上佳之选,他们大多尚未开蒙书上字都认不全,要想在他们身上看见成效少说三五月,而且有些思维早就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沈诺希并不认为自己有那个能耐能撼动根植他们心中的思想。
如此对比下来还是军中兵卒更有可行性,将士来自全国各地身份也各有不同,军中有补贴军饷只要他们想完全可以自己买书学习。
而且还有一个最直观的好处,军人守规矩,大明虽常有兵变可杨将军在正史中是出了名的规矩森严,在他手下带出的将士也定然不会做出冒犯的举动。
将士的经历不同造就他们百花齐放的想法,如此一来与他们沟通,不仅可以把自己的知识传达给他们,也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到自己所没有的知识。
“就依大人的意思,有劳大人费心。”沈诺希拿定主意,她想要为大明做些什么。
当初查询边疆文献时她注意到明朝武官培养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体系,也不像文人科考那般有答案可以参照。
这里武官多为军户世袭,功夫父子相传,除此之外普通将士想要晋升武官只有官员举荐和军功积累这两条路可选。
天才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将士没有学识支撑难以走上高品级武将,长此以往领兵之人逐渐被大家族垄断。
若想打破这一限制就得从底层抓起,学识限制一个人的思想,沈诺希没有立志扎根边城的打算,能做的事情也不过了了,但她可以利用在此处的经历见闻向景岱提议。
军/队力量越强大,他这个一国之君所掌握的权利也会越牢固,如此利国利民的事情景岱应会谨慎考虑。
答应沈诺希的话周佑安从不懈怠,转天见到杨凯程时他就提出这一想法,杨凯程听说是他手下幕僚欣然同意,有人愿意免费教书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边城治理和内陆不同,职位划分上并没有明确区别,来这里任职的文官都不长久,所以城镇建设、征收赋税、卫学科考等相关事宜,他们这些武将也会参与其中。
带领有学识的士兵打仗和带领未开蒙的士兵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杨凯程之前曾做过推演算出若全军都有一定军事素质后德胜率将会翻出数倍。
他也动过请先生来营中给将士讲学的念头,可甘州卫的军费本就吃紧,能请来的先生要么要价颇高要么讲的都是无用的东西。
他对周佑安的幕僚有所耳闻,说是南方大族培养出的公子,因不受家族规训离家与权贵做幕僚,身边常带着两个貌美如花的丫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