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留个记号。”赵令的泪吞在喉咙里,锋利无比,以至于话不成话,句不成句,“下辈子……下辈子找到我……”
“我一定。”邓芝收好红绳,“我一定。”
“我们去看着魏军。”
韩德带兵,准备向山上进攻,邓芝与赵令前来请命。
“将军,我们不能再伺候您了。将军常教导,男儿得死在战场,幸也。”邓芝及三兄弟跪地,“我等即下山去,与曹婴杀个两败俱伤,以报将军。将军,我们生是赵家之人,死是赵家之鬼。将军,我们四兄弟候命。”
“父亲,您说过,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女儿相信您,从来遵循。”赵令亦跪地,“这辈子幸得父亲教导,女儿自得圆满,不曾有悔。”
“世上又有几人能讲出不曾有悔?”赵云双目含泪,“我的好孩子。”
年纪轻轻便要战死沙场为国捐躯,一辈子是个小孩子,还不知道悔是什么,当然不觉有悔。这是好事,这是憾事,而对于一个父亲来说,这是痛彻心扉的事。
“将军。”赵令叩首,“赵垂宁候命。”
“我赵子龙,生不能带你们做胜利之臣,死亦不会让你们做他乡之鬼。”赵子龙将令牌交给邓芝,“四将听令,为国家光荣而战。”
“垂宁,”赵云擦去赵令的眼泪,“去吧,父亲就在这里,随后而来。”
“将军。”赵令再叩首,“来世不做您的女儿,也做您的兵。”
这一世没做完的事,下一世继续来做,不推辞,不退避,直到天下太平。
赵云咬牙,忍泪摆手。
上马,下山。
赵令想起和邓芝的第一次相遇。赵令问邓芝:“你知道我是谁吗?”
旧日的面容与今日的重叠,第一面与最后一面。邓芝回答说:“我当然知道你是谁。”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
这是她,这是他们。
他当然知道她是谁。
“我看见太平就在前面。”邓芝对赵令说,“我们杀过去。”
“我们杀过去。”
飞土走石,刀光剑影,心知将死,再不觉有痛。杀个两败俱伤,结局必然这样,却没有因此丧气麻木。知道自己为何而战,此生不糊涂;知道自己有意义,此生不白活。
已经很好了。
再战——愿战争不再来——伤痕累累。仍向前,前面是太平。他们翻过那座山了,他们的太平就在此处。
砍杀一人,赵令听见邓芝高喊:“大蜀国万岁!”
她亦高喊:“大一统万岁!”
大一统万岁。
和平万岁。
END.
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公元280年,司马炎灭东吴,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