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片开始播放。
古老的埃及石碑率先映入众人眼帘。
这块公元前1403 - 1365年的遗物,虽历经数千年岁月侵蚀,其上雕刻却依然清晰。
石碑上,一位神职人员手扶权杖,右腿却明显萎缩,呈现出不协调的畸形,无声诉说着那久远而残酷的存在。
“很久很久以前,这种可怕的疾病就已在人类世界出现,那时人们既不知其根源,也毫无应对之法。”小刘站在一旁,看着屏幕轻声讲解。
画面切换到1908年。
“人类经过漫长探索,直至这一年,才首次成功分离发现脊灰病毒,研究还发现,人类是它唯一的天然宿主。”
学生们闻言,不禁发出一阵惊叹,脸上满是担忧;教室外的大人们也安静下来,神色凝重,陷入思考。
紧接着,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出现在屏幕上。
“据资料估计,整个二十世纪,脊髓灰质炎夺走了约一百万人的生命,多达二千万人落下残疾。
它虽不像有些传染病会迅速致命,但其危害和影响却更为长远,许多人因此一生都在痛苦与不便中度过。不过,人类从未放弃与之斗争。”】
众人听着,不禁胆寒,不仅教室外坐着的大叔默默低头,就连叫嚣着要带走孩子的妇女们也放下手,眼中满是恐惧与担忧。
昆仑镜的光晕在天空流淌,当二十世纪脊髓灰质炎的数据浮现时,不同时空的观众发出各异的惊叹。
秦始皇嬴政负手立于咸阳宫阙,他凝视着石碑上的神官右腿,萎缩如枯枝,与权杖的黄金光泽形成鲜明对比。
他的剑眉骤然拧紧。
“夏无且,你身为医令,可知此为何病?”嬴政的声音冰冷,隐隐透着质问的意味。
莫说后世,秦宗室之中,亦有子弟患病,只是先秦时代医学水平低下,多数人以为是邪祟鬼神导致。
如今看来……
嬴政微妙的笑了笑,这民间有多少是“未知”在装神弄鬼?
夏无且并不知晓始皇帝道举一反三,他从容对答道:“陛下,臣知此病。只是救治之法需用到针管琉璃,以我大秦现今之术,实难做到。”
嬴政眯起眼睛,面色不虞,盯着镜中二十世纪的死亡数据,剑眉绞成利刃——二千万残疾,足以动摇帝国根基。
此病竟在千年后仍肆虐人间!
蒙毅见状,上前半步,打破了大殿内短暂的寂静:“方士徐福入朝时曾提及,东海有琉璃之术。若能寻得,或许便能如镜中所示,注射治病。”
“徐福吗?”嬴政眯起鹰隼般的眼睛,指节叩击着案牍,他想到了哪些个哄骗他的方士,“就让他们为朕研究这长生之术了。”
可惜,千百年后,也无长生之术,海客瀛洲上的,也不是什么慈悲神明,而是狼子野心的蛮人。
“再请墨家钜子入朝,研制银针。”
夏无且伏地,忍住激动的心情,壮着胆子说道:“陛下,制琉璃需千度高温,而银针工艺更是繁杂,以我大秦目前的技艺……”
“赵天人传世的铸火之法已有成效。”蒙毅自信的笑道,“少府新制的鼓风,可控制火候,有墨家相助,想来非难事。”
嬴政目光愈发深邃,片刻后,他沉声道:“好!朕倒要看看,究竟是天命不可违,还是我大秦能逆天改命。”
“夏无且你可听见了。”
“喏!”
夏无且激动的叩拜,作为医家之人,他等待一个出人头地、施展抱负的机会实在太久了。
“臣,定让大秦健儿将永绝此苦!”
【此时,画面中出现乔纳斯·索尔克和阿尔伯特·沙滨两位科学家的身影。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两位伟大科学家经过无数次实验与失败,最终成功发明了第一款脊灰疫苗。
一九六零年,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效果显著,随后被世界卫生组织批准,拯救了无数孩子。”
这时,一个稚嫩的声音传来:“老师,为什么要接种疫苗啊?”
小刘微微一愣,随即走到孩子身边,蹲下身温和地解释:“通过接种,我们身体能获得对特定病原体,比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这类坏家伙的免疫力,感染疾病的风险就会降低,就算接触到病毒,身体也有打败他们。”
见孩子们仍一脸疑惑,小刘又补充道:“疫苗的原理和免疫系统有关。
它就像个假装成坏病毒的‘小间谍’,经过特殊处理,危害很小或无危害。
免疫系统会立刻发现它,启动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就像给身体配备了武器,还会留下记忆细胞记住敌人模样。
等真正的坏病毒来袭,记忆细胞能迅速认出,抗体也会马上消灭它,身体就安全了。”
孩子们听后,恍然大悟,纷纷点头。】
“妙哉!”
张仲景猛地拍案而起,这一拍,震得药臼里的朱砂簌簌而落。
他急切地抓起那本早已被翻阅得泛黄的医书,双手止不住地颤抖,脸上满是难以抑制的激动。
榻上的病患,见这位素以沉稳著称的长沙太守,此刻对着空气比比划划,吓得像只受惊的虾米,瑟瑟发抖。
他战战兢兢地望向侍立一旁的药童,小声问道:“这位小郎,郡守莫不是癔症发作了?”
药童却熟稔地铺开新的绢帛,递给张仲景,笑着解释道:“先生这是得了昆仑神启。您可知长安城那面天镜之事?”
“是……知晓一二。”病人点了点头,又疑惑地问,“那郡守他这是?”
“先生可是被神仙选中,下凡济世的大医。这定是又受到上天启示了。”
药童一边说着,一边引过一位年轻的医者。转身时,瞥见张仲景正奋笔疾书,为天人恩赐的《手册》作着新的注解。
此时此刻,昆仑镜中显现出的后世防疫知识,恰似一道曙光,点破天机。
他看看后世孩子们懵懂却认真的模样,又想起大疫里那些被病痛折磨的百姓,在心中暗暗发誓:定要将这免疫之理深入钻研。
哪怕受限于当下的条件,也要为后人开拓防疫的大道。
当后世的学生们问到了疫苗之事,孙思邈手上的动作一顿,缓缓放下正在调配的草药,目不转睛地听着。
李世民听闻此事,也不顾阻拦,只身急忙赶来。
大疫一事,从古至今,即便是后世之人也深受其扰。
孙思邈捋着胡须,不禁感叹:“这后代防疫之法,竟如此精妙!”
李世民看着昆仑镜,神色凝重地说:“若我大唐能有这般防疫之法,百姓便能少受病痛之苦,孙先生,此事还需你多费心思。”
孙思邈郑重地点头应下:“陛下放心,这是救世之法,老汉定会研制出来,不负万民所托。”
“孙先生谦虚了。”李世民扶着孙思邈,接着说道,“其实是这后世的医者让朕想起,这昆仑镜最初启示的,便是后世的一场大疫!”
“什么!”孙思邈大惊失色。
无声内测版的内容,只有最初几个用户能够查阅,后来开启广泛限权后,这一部分内容却被删除了。
【COV】
李世民不认得这几个字母,顺手截过一张纸写下。
“刚刚那位翻译官说,因为COV的推广,百姓对疫苗的接受度提高了。”李世民分析道,“那时朕在后世的东大,看见人们接种疫苗的场景。白天人曾透露,那场大疫导致了一千三百多万人死亡。”
“陛下请再回忆回忆,多讲一些!”
“后世能控制住那场劫难,全靠疫苗,”李世民指着昆仑镜中身穿白大褂的医者,“孙先生,此法与‘以毒攻毒’之理,可有相通之处?”
太医们纷纷围拢过来听讲。
医道向来靠经验积累,这便是人们常说“老中医”的原因,年资越老,经验越丰富,也就越有资历。
而后世,小刘简单的几句解说,就为这些一生都在医学道路上苦苦求索的医者们,打通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既然医理相通,在已知答案的情况下逆向推导,可比无中生有容易多了。
其中一个年轻学徒在了解后世的防疫工作后,满是钦佩,不禁反问道:“师父,后世医学如此昌明,人人都能不为疾病担忧,我们还要多久才能追上?”
孙思邈大笑起来,将温热的药杵放入弟子掌心,说道:“上古神农尝百草时,可曾想到今日之医道。再者,我们如今站在后人的肩膀上,又何愁追不上呢?”
【小杨的镜头扫过教室内排成队列的孩子们,稚嫩的脸上带着对针头的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