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迷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迷小说网 > 梁祝之回归 > 第37章 37野心

第37章 37野心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早在马文才决定无召起兵之前,马家主支的迁徙计划便已悄然启动。这并非寻常的家族迁移,而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略转移,毕竟总不能把族人放在敌营里面当把柄。

扬州府内,平日里静谧的马家老宅一片忙碌景象。数十名仆役穿梭于回廊间,将精心打包的箱笼搬上马车,木箱碰撞声与急促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曾经的金陵马太守,现在的马老爷立于庭院中央,目光在忙碌的族人身上来回扫视。他看着马老太爷被两名家丁小心翼翼地搀扶上马车,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不安,若不是为了防止自己成为威胁孙子的把柄,他并不想年老离乡。马老夫人则在一旁低声啜泣,紧紧攥着手中的帕子,心中有些怨言,怨这个孙子在带来荣耀之前,先给家里带来了灭顶之灾。

马太守心头一紧,沉声道:“务必保护好族中老少,切莫出了差错。”这些族人不仅是血脉至亲,更是马家未来的根基。族中年轻子弟们手持兵器,警惕地站在马车周围,他们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四周,防止任何意外发生。那些象征着马家百年荣耀的牌匾、记载着家族传承的族谱,被裹上厚厚的油布,放入特制的木箱中,每一个动作都格外慎重,仿佛承载着整个家族的命运。

当车队缓缓驶出扬州府大门时,马太守回头望了望这座承载着家族无数回忆的宅邸,眼神中满是不舍与决绝。这一去,便再难回头,青州府将成为马家一族新的安身立命之所,也将是儿子实现野心的根基。

而马家这边的资源都由亲近可靠的氏族接手了,若儿子文才能成就大业,马家能一朝登天,那么,一切都能拿得回来。若是败了......他轻叹一声,转身登上马车,消失在蜿蜒的道路尽头。

而在青州府,随着马文才地盘的日益扩大,马文才与桓秋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加剧。军队,政治,经济,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马文才将军队握得很紧,桓秋也十分看重经济,剩下的政治,则是马文才与背后支持的氏族在互相牵制。氏族送过来的人手,用了就意味着要受到牵制,而不用就会面临治下混乱不堪的局面。怎么做都有弊端。

桓秋在有钱之后,会拿出一部分给治下的百姓使用,对此,马文才虽然有些不以为然,却也没有多说什么。修桥铺路都是他治下的功绩,能让百姓更加安稳。但是桓秋为了些普通百姓,打了马文才手下忠心谋士的脸面,就让他分外不舒服了。

议事厅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马文才坐在主位上,眉头紧锁,手中把玩着一支狼毫笔,眼神中透着一丝烦躁。当侍卫呈上百姓状告良种被征的状纸时,他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无名火——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因为这些“小事”与桓秋产生分歧了。

“大人,城西的百姓又来状告,说是他们的良种被强行征收了。”侍卫的声音在寂静的厅内显得格外清晰。

桓秋的眼神瞬间锐利起来,她看向马文才,语气坚定地说道:“良种是百姓的命。没有了良种,他们今年的收成就没了指望。”

马文才皱了皱眉头,不耐烦地将笔重重拍在桌上:“良种有限,更多的给自己人,有什么问题?如今战事频繁,军队和谋士们都需要安抚,这些良种正好派上用场。”

他在心里盘算着,陈砚等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用些良种犒劳他们,既能稳固人心,又能激励士气,何乐而不为?至于百姓,只要能保证他们基本的温饱,不至于造反就行了。

桓秋的情绪有些激动,她站起身来,大声反驳道:“良种产量比普通粮种产量高了足足五成,有了这五成,老百姓们能活几条命。给官宦谋士是能帮你拉拢人心,但是那些老百姓呢?就活该去死吗?你难道忘了,这些百姓才是我们立足的根本!”

马文才被桓秋的话激怒,他拍案而起,大声吼道:“你这不可理喻!”话一出口,他便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心中有些懊悔。他知道,有些事能做,不能说。他能在实际行动中偏心手下,但不能把几个小老百姓的命不重要这句话放到明面上来说。

他并非不明白“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但在他看来,自己已经让治下的百姓生活有所改善,这就足够了。况且从长远利益考虑,投入过多资源在百姓身上,得到的回报只会越来越少。甚至,他还隐约记得后世有一个词,边际效益,给了百姓过多的好处,对他来说带来的边际效益是降低的。在他的认知里,普通人么,活着就好了,就是得让这些人活得艰难,才能因为没有余力而安分。

他强压着心中的怒火,重新坐下,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既不想放弃拉拢手下谋士,又不想在桓秋面前显得太过无情,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而桓秋,则始终记得前世今生那些残酷的场面。随随便便一场灾荒,便能让无数的农户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这都是因为家底太薄了,家中没有底蕴,便很难抵抗风波。所以,桓秋一直想给百姓们更好的生活,作为人一样活着,而不是牲口。

桓秋想扩大生产,而马文才只想扩大地盘。手下的人,也站了两边。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文才已经自封为北景王,而桓秋在治地的商业和民生领域的声名也愈发远扬。青州城的街头巷尾,百姓们对桓秋的称赞声不绝于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