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祖洪才前世加上这一世,研究府试的考题已经很久了。
上辈子,他没有很好的师父指点,自己苦心孤诣地熬了多年,最终也只考了一个名次中等的举人。
但是这一世不一样。他不仅有了县令周川墨大人的指点,更重要的是,周川墨大人给他找来了前三届前几名的真题和答卷。
关书达大人任本省学政大人已经四年了,前两届的试题都是他出的,并且在副主考批阅之后亲自点的会元。
之前的真题和高分答卷对于祖洪才来说,非常有意义。
他前世活了那么久,早已对人性、对实践有了深刻的认识。
看了那些真题和答案之后,祖洪才对关书达大人是个什么性格的人,喜欢什么样的答卷,基本上内心之中有了清醒的认识。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再组织语言答这道四书题,就比较顺畅,也比较答得舒服了。
第一场考试的时间是到黄昏的时候,如果之前答完,提前交了卷,也不能离开考房。
因此祖洪才虽然对题目是胸有成竹,但也没有着急,认真细心的打了草稿,并且在草稿写完之后通读了几遍,订正了错字漏字。
之后,他再吃过午饭,小憩一会儿。
然后醒来用清水净水、净面。等待自己完全清醒,状态完全恢复之后,打开答卷,对着自己的草稿认真抄录。
他大约辛苦了一个半时辰之后,就把所有的答案都抄好了,他安静的等着自己试卷上的墨迹干透,然后便及时交卷了。
他交卷的时间不算早,但是也绝不算晚,那时候离黄昏还有半个多时辰。
他绝不敢把时间放到最后,万一墨迹没干就衙役收上去,之后弄脏了、捻卷了,没有成绩,岂不是就前功尽弃了?
所以宁可做得完整一些,提前一些,打有准备的仗,也绝不能拖到最后一秒。
祖洪才在自己的卷子被收上去之后,就轻松了不少,他慢悠悠地向衙役举手示意,让衙役跟着他去上了个茅厕,解决生理问题,然后回来进食、睡觉、休息。
第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到了第二天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衙役们又开始敲了锣,开始发第二场的试卷了。
第二场是考五经的题目和作诗一首。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一般而言,每个考生只选一经来学就可以了,科举考试不要求大家是全才,只要大家专精一门课就行。
治《诗经》和《春秋》二经的考生最多,《礼记》《尚书》的次之,治《周易》的最少。
祖洪才前世选的是《春秋》这一经,这辈子自然也选这一经。
周川墨县令大人寒门出身,选的也是最大众化的《春秋》一经,在治学上给了祖洪才很多帮助。
张逸晨选择自然也是《春秋》这一经,毕竟他岳父对他也是毫无保留的教学,他还可以和同治《春秋》一经的厉害同窗祖洪才一同讨论,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他在了解了周川墨和祖洪才在五经里面选择的是《春秋》之后,立马也就选定了《春秋》,根本没有考虑过其他可能性。
省学政关书达大人念书时候主治的经书是《诗经》。
但是他的学问非常深厚,再加上有了这么多年做学政、做其他官员的经验,对于《春秋》等其他四经也有很深的造诣。
所以他属于全才,在批改卷纸的时候不会偏重于哪一经,对于治其他几经的人来说,同样有能考得很好的名次的机会。
这样对于所有的考生来说都是很公平公正的,也正是因此,关书达大人做了这么久的省学政大人,也没有出过什么纰漏。
还是在燕京城这种燕王爷脚下的位置,着实说明燕王爷实在是很信任他了。
五经的题目虽然很多,但是考生只要挑选和自己有关的那一科就行了,题量不算很大,所以对于第二题作诗题大家也能从容的应对。
祖洪才早上将《春秋》这一经的题打完草稿之后,只过了一个时辰而已。
他休息了一下,然后养精蓄锐完成,才开始展开答卷开始誊抄自己的答案。
到了中午的时候,其他考生大部分开始休息吃饭了。
但是祖洪才觉得若是停在这里,那么墨迹的颜色可能不一致,会让试卷留下一个他不能容忍的“瑕疵”,于是他便决定忍一忍,待全部答卷誊抄完毕再开始吃午饭。
等他写完之后终于松了口气,坐在木板上休息,同时也在等着答卷上的墨迹干了。
本来想边吃东西边等的,但是祖洪才发现自己低估了自己心中的紧张程度。
现在自己根本吃不下东西,也不愿意吃东西,满脑子都是自己吃东西以后不慎将食物弄掉在卷纸上,捻卷了的画面。
祖洪才叹了口气,算了,反正现在心思高度紧张,一点儿也不饿,就再等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