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迷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迷小说网 > 我要做太后 > 第19章 第 19 章

第19章 第 19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娘!" 她扑了上去。

待女儿说明来意,刘耘娘颔首允准:"杨氏的厨艺我也看在眼里,有她相助再好不过。空着的耳房收拾下,就让她们住下。"

这几日杨氏掌勺,也让刘耘娘备感轻松。阖府上下得厨艺皆属平常,偏杨氏就能做出酒楼水准的菜肴,众人啧啧称奇。甚至询问厨艺这般了得,怎么不自己开个小吃摊呢?

杨氏苦笑道:"不是没有尝试,只是我一个寡妇抛头露面,总会有市井无赖来滋扰,摊子被砸了两回,也就死了这份心。"

她们这才知晓杨氏的难处,即便青天白日,也会有人寻上家里上门骚扰。刘耘娘长叹一声:"寡妇门前是非多,这话半点不假。"

"便让大丫与青枣同住,杨氏婆媳三人住那间空的耳房,如此也宽敞些。" 刘耘娘斟酌道,"大丫与杨氏的月钱照发,她阿婆的工钱便以房租抵了。这耳房也是空置,算物尽其用。"

这般安排,她们肯定是吃亏,等于管吃管住还另付双份工钱,其中一个还是未成年的丫头。但刘耘娘也有考量,杨氏母女四人孤女寡母,手无缚鸡之力,现在手头里又有了钱,住在城外贫民窟有些危险,不如接入府中,收纳为自己人。

"谢谢娘!" 吴悦喜不自胜,行了个利落的福礼便往外跑,这下可以安心的背书去了。

也就三四日,杨氏一家四口就搬了进来。

其婆母李二娘的厨艺虽然没自己儿媳做的好吃,却比刘耘娘做得强许多。

而路与终于应聘上岗,成为吴父的贴身随从。没错,自吴父擢升七品指挥使,依例可配置二至三名亲兵护卫,负责日常事务与护卫。此前申报的名额一直没有批复,直到近日才下了正式允准,路与从此也算吃上了皇粮的人了。

那么新的难题就随之而来,路与跟着吴父上职去了,以后每日如何送兄妹二人上学?如果只有吴夏一人尚可骑马,偏还要带上小妹,便只能以牛车代步。

路伯本欲代子护送,却被吴父拦下。

"老张头虽断了右臂," 拍着独臂旧部的肩膀,吴父朗声道,"当年对抗西夏,单臂持槊连挑三员敌兵!驾车这点小事,岂在话下?"

于是每日卯时,独臂张阿牛便候在吴府门前送他们上学。午间先从石府接吴悦返家,申时又至石府接吴夏回家。

这么一来一回往返数次后,石介也知道给她们驾车之人,是他们爹麾下伤残士卒,还特意出来与张阿牛交谈,询问了像他们这种伤残士卒的具体安置措施。

北宋实行募兵制,士兵终身为兵,因伤病无法服役的可以转为剩员,但是只会发放一半俸禄。自愿解甲归田者,朝廷一次性发放3石(约317斤)粟米,并分配荒田,提供农具和种子。若士卒战殁或因伤致死,家属每月领取3斗米(约31斤)的救济粮,并且免除赋税。

然而这个政策却很难执行,因为北宋 "不抑兼并",荒田开垦成本高昂。荒田需三年以上才能改良耕种,而垦成良田后又常遭豪强侵夺。所发粟米仅能果腹,日常生计仍需货币开支,大多数人仅能勉强维生。

这种 "养兵百万,老弱杂糅" 的局面,使军队战斗力严重下滑。范仲淹戍守西北边疆期间,亲历对西夏、辽作战,深刻认识到冗兵与低效并存的积弊。

基于对北宋军事积弊的深刻认知,他在庆历新政中提出军事改革方案。针对"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更戍法,他用 "将兵法"代替,将边防军划分为若干指挥单位,由固定将领长期训练指挥。针对冗兵导致的财政危机,又主张"筑城屯田",在西北沿边修建大顺城等军事堡垒,推行士兵垦荒自给制度,"使士卒自耕以食,减馈运之劳"。

这些改革举措短期内显著提升了西北边防战力,秉持的“以战促和”思想也扭转了宋军被动防御局面。

范仲淹的军事改革,与后世国际关系中的奉行的战略理念,“战场上打不赢,谈判桌上谈不拢”和“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这场触及官僚集团既得利益的改革,因保守派的激烈反对而夭折,最终在政治斗争中全盘废止。

石介作为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坚定支持者,甚至因此被人陷害结党而罢免。虽然闲赋在家,其人还是心系朝政。眼见朝中反对声浪日甚一日,他还特意去范府探望,却发现昔日锐意改革的名臣竟也愁眉不展,竟不复往昔激昂之志。

庆历年间,为应对辽与西夏的军事威胁,北宋禁军与厢军总数达一百二十五万,军费开支占财政支出七成。冗兵问题正是新政试图破解的困局,故而石介见到张阿牛这样的伤残老兵,特意来了解军中实情。

望着独臂老兵在府外站岗,虽断一臂仍军姿挺拔,石介已经佩服不已。他在交谈中也得知兵卒们都生活艰辛,可是朝廷大笔的钱发下去了,国家财政濒临崩溃,士兵们又过得悲惨,这到底又是哪里出了错?他坚信新政改革是必要的,但是为什么就推不下去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