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疆内虽已有百年太平,但这里是边城,百姓生活依旧动荡不安,寻找有名有姓的人尚且如大海捞针,更何况是他这种一无所知的。
“你的问题我都记下了,等下次你来时,一定给你答案。”
尊重他人命运和选择,是这么多年沈诺希学会的事情,她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也不能替别人背负因果。
周佑安离开时留下柳蒙看家,之前在京中老是看见他和周佑安形影不离,让沈诺希一度忽略了,他也是正经朝廷命官的身份。
来甘州卫一月几乎没见过柳蒙几次,他一直在外面处理事情,景岱登基后一道道旨意连发,可能是他早就对边城有所打算。
就是苦了当地官员,需要挨个去执行落地。
周佑安他们几个从京中来的官员,无异于雪中送炭,成了最趁手的执行者,逐字逐句分析景岱心思,落地他的想法。
李彦书的问题沈诺希无法解答,需要柳蒙的帮助,干脆喊他过来一同用饭。
几月不见柳蒙比在京中黑了不少,足见公务繁忙的程度,李彦书的问题未涉及深处,以柳蒙的学识足以解答。
收下写着问题的纸张后,柳蒙没过多久就把答案送了过来。
上面逻辑清晰的罗列着破题之法,与沈诺希相处这么长时间,她的能力和人品足以让柳蒙信任。
明朝的信息网络效率果然神速,信件送出去不到五天,景岱的口谕就传了回来。
他和鞑靼使团已有协商,决定以马市开市时间为准,令他们收到消息后立刻出发,闭市前返回大明。
在此期间,周佑安代表大明跟随鞑靼使者进入鞑靼,传播大明文化,并拨钱给周佑安,让他酌情恩赐鞑靼各部落。
鞑靼的使者则跟随甘州官员,学习当地农耕知识,双方交换知识技能。
景岱还命令周佑安,在深入鞑靼期间摸清他们各部落动向,以及诉求,为日后支援鞑靼做好万全准备。
这些消息一部分是从柳蒙口中得知,另外一部分则是从周佑安派人送来的信件中得知。
先前在京中时,周佑安如果有需要离开的事情也会提前知会沈诺希,但具体行踪不会多言。
可能是现在两人之间关系转变,周佑安像是写题本报备一样事无巨细的告知沈诺希,写明了去的时间和目的地。
还提了一句,景岱在口谕中并未提及沈诺希,目前应是无碍。
每次听见旁人称呼景岱为万岁的时候沈诺希都有种诡异的感觉,偌大的王朝竟然听命与一个孩童,由他来掌管朝堂的运行实在无法想象。
随着相处渐久,来学堂的兵卒与沈诺希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情感链接,除了书本上的问题外,他们有时也会向沈诺希请教生活中的困惑。
可是学问面前尚且有前人之鉴,生活中哪里存在固定答案,沈诺希也只能大多以开导建议为主,落到实处的答疑解惑只能靠他们自己。
重复的生活中时间流逝犹如白驹过隙,周佑安安然无恙的从鞑靼返回甘州,并且带回来了鞑靼的情报。
鞑靼和瓦剌的争端究其根本就是因为气候变化,老天不赏饭吃,瓦剌的耕地产量已供应不上部落子民。
为了稳定内部关系,只好祸水东引,此次纠纷也是瓦剌率先挑起的,他们趁着去年秋收抢占鞑靼大量耕地。
一场大雪,粮食不足让鞑靼死伤惨重,两个部族之间的关系已是火药桶,就差一个火星引爆纷争。
双足鼎立是最危险的情况,一旦瓦剌吞并鞑靼,草原骑兵的威慑足够让景岱头疼,是以大明出兵已是必然。
周佑安的奏本递上去后,景岱的批复很快下来,令杨凯程集结部队整兵待发。
事情接踵而至他们哪样也没落下,就是少了两人相处的时间,好在周佑安不只是嘴上说说也用行动体现出他的转变。
外出鞑靼一趟给沈诺希带回了各种稀罕玩意,其中一把匕首最得沈诺希喜爱,刀刃极薄吹发可断,平日藏在身上十分合适。
气温回升很快,周边草木也都开始抽条生长,到了甘州一年之中最适合赏景的时刻。
沈诺希原本想前往千佛洞,亲眼目睹后世石窟到底是如何建成,但周佑安说最近边城不安稳,关西七卫更是墙头草。
稍有风吹草动就起别的心思,沈诺希这一身打扮驱车前往千佛洞,怕是景没看到先把命折了进去。